记得最早在朋友圈提到要前往玛嘉沟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好奇的问一句,它在哪里;当第一次从玛嘉沟采风回来,看到所拍摄的日落晚霞时,更多人来询问,这是哪儿;当再次邀约大家去玛嘉沟参加音乐节、嘉绒婚礼时,还是没有人记住它的所在。而当你真正了解到它的秋与冬,相信你会和我一样,期待着明年春夏,在鲜花满地的季节里前往那里。
川西有太多的秘境,
这里哪儿也不输!
《中国国家地理》在多年前,针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提出一个观点,横断山区是中国最美的地方。而我们平时所指的川西地区,之所以有这么多美景,每个地方都极其的华丽绚烂,就是因为川西所处的位置就是大横断最核心的部分。但因为风景区整体居住的人口较少,很多地方并不被外界了解,所以都冠以“秘境”之称。
这次和大家分享的秘境是位于横断山中心区域,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两河乡大板村境内,距马尔康县60km的景点——玛嘉沟。
玛嘉沟逐渐在户外圈子里越来越有名,整个玛嘉沟其实不大,从头到尾直线距离也就是15公里,路途约20公里左右。它独特的地方就是整体海拔不高,但沟内有5000米以上的雪峰,有极地地貌特征的冰川发育,而沟口是沿着一条河流缓慢上升,是初级户外徒步的绝佳场所。沟整体是东西线,所以沟内日照很充分,植被覆盖在90%以上。随着海拔的不同,植被呈阶梯变化,展现出五颜六色。
玛嘉沟最被大家熟悉的正是其秋景,秋日,赤桦与红枫竞艳!因为这里的秋天不只有金色,整个玛嘉沟在秋天每100步便是一景,有多个海子湖泊(蓝与绿),高低不同密林(黄与红)。每一段所呈现的视觉冲击又各有不同,不同的时间段,光影映射下的色彩也有多种变化。所以近两年吸引了很多摄影人的前往。当然,我自己也算其中之一。
玛嘉沟其实说是景区,但这里并没有被“过度”的开发。有完整的公路到达入口,从入口到腹地(甘海子)有完整的栈道。但这里没有信号、没有酒店、没有其他的公共设施,也就意味着没有基站、没有电线,整个景区内依然保持的是原始状态。
为什么来过的人
都选择再来?
在玛嘉沟,听到了多次雷同的话语:我来过这里有3次了;我登上了月亮湖就有3次;我应该是最早就拍摄了玛嘉沟,我几乎每年都来5次;我在这里经历了生与死的交替。
我是在今年的金秋时节第一次去到了那里,出发前就由朋友推荐,联系了当地的村书记杨朝洪,他是该村(大板村)的村支书,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朝洪驿站的老板,更是两河口镇旅游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当地农民夜校的旅游导师。多年来,他用他的执着和努力,大胆尝试,在镇上成立了第一家旅游专业合作社,他慷慨的把他自己多年开店累积的旅游经验免费分享给当地的村民,带领大家发展当地旅游。用当地的话讲,在玛嘉沟找杨书记,能“摆平”所有事情。
在朝洪驿站的墙上,有众多驴友们的留言,几年来驿站成为去玛嘉沟必然要去的地方,也让更多人在这里结交朋友
今年10月20日,本以为错过了国庆高峰,来到这个并不闻名的“秘境”,应该受到当地热情的接待,热情是感受到了,当天整个大板村聚集了400多号人,几辆旅游大巴据说都是组织来搞户外徒步,私家车辆也是霸占了本不大的停产场——因为这个周末是玛嘉沟最“黄”的时候。
第一次到达朝洪驿站便感受到了这里的热闹,遗憾的是并没有在驿站留宿,仅有的15个房间早已住满(需提前预定),被安排到了合作社的其他客栈入住。但在这里解决了晚饭,也由此和杨书记多聊了几句。
杨书记自幼习武,还收了几个徒弟,所以在朝洪驿站的书架上有一半的书籍都是和武术、养生相关。但杨书记是土生土长的沟里人,所以一心想为玛嘉沟的发展干点实事。从01年开始,村“两委”换届选举,杨朝洪放弃了在外地发展的很多好机会,毅然选择回到村里当了村支书,在他看来家乡有着这么好的自然资源,不能抱着金饭碗叫穷。
杨书记为游客准备自酿的青稞酒
坚持干书记从01年至今,在05年开启的朝洪驿站,最早叫做玛嘉沟景区游客接待站,但在这高寒之地发展旅游,靠杨书记一个人如何实现?
为了让大板村的村民与时俱进,他又开办起了农民夜校,就在这个接待站亲自当起了旅游导师。农民夜校培训,这中间主要是给大家讲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如何搞旅游接待,还有旅游接待礼仪等,各方面引导他们。
在他的努力下,两河口镇的旅游产业开始有了雏形。随着县委县政府对旅游发展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两河口镇的红色文化和观光旅游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大板村的群众家家户户都干起了旅游接待的生意。杨朝洪又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
这个合作社从2014年的四月份注册的,当时注册的时候是有五家人来注册的,现在已经发展到联系成员有一百余户就是面向全乡,包括镇上的六七家旅店。
从2014年开始,杨书记为了推动当地的旅游发展,以朝洪驿站的名义自费举办了帐篷音乐节,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音乐节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这里,也让大板村利用旅游脱贫致富,解决了不少问题。
如此,不仅避免了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对当地的精准脱贫想尽了办法,但同时维护了大板村村民纯朴、善良的性格特征,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
也正是和杨书记的交流,才了解到,玛嘉沟的发展正是他和村民们一起,亲手一点一点去实现的,最早只能是拖拉机进沟,为了客人的安全在前年铺上了水泥路。但景区内依然没有通电、通信号。因为他不希望“天上的线”破坏了这里的风景。
正是在这样的书记带领下,玛嘉沟一直保留着它最本分、原始的面貌,这里的乡民热情、单纯,善良的面庞总是挂着笑容。
今年的11月22日,再次到访玛嘉沟,和杨书记私下也多了些交际,他这次邀请我去参加玛嘉沟第三届的帐篷音乐节以及他儿子的新婚礼,并再三强调,这是他们嘉绒藏族的婚礼,一定和我们“城里”的不同。
今年的初冬,
爱意浓浓
由于自己这一年做中国的行摄计划,前后在云南、四川及西藏地区,参加了几次藏地的民俗活动,要说没有被汉化并不真实,但在我的角度里,这些都是发展中的民俗活动,还是保有了少数民族的精华,最起码它们所呈现的和“城里”还是不同!
婚车一大早就来到了朝洪驿站的大门,虽是用的豪华轿车,但车身上的藏式风格人偶还是让我感觉到了发展中的民俗趣味。
婚礼的当天,一大早就飘起了雪花,雪并不大,给新婚增添了更浪漫的氛围。
在现场,要说最能体现嘉绒藏族风格的,还是新娘的头帕,头帕复杂的花绣,和头顶的圆盘装饰是最夺目的。
通常女士的头帕在边角垂吊有花穗,但当天的新娘选用了垂吊的耳环做装饰,同样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杨书记携爱人登台的那一刻,全村人都为之喝彩,书记所流露的是抑制不住的喜悦。
在嘉绒藏族,哈达是最吉祥如意的礼物,哈达不仅有白色一种,而是彩色的,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寓意。
新人会接受来自全村人民的祝福,会在舞台中间一次次答谢,接受亲朋们赠上的哈达。
其中还有长达数十米的哈达,由十来个人,像连成巨龙绕着全场蜿蜒而来,最终围在新人的身边依次献上祝贺。
在当天自然是歌舞的夜晚,本来就是当地的音乐节,加上双喜临门,从下午就开始各种锅庄表演,激情演唱。不过在嘉绒藏族地区,有幸参加新婚,就一定要参加花夜。
花夜本是婚礼前夜的活动,但如今对时间也没那么严苛,很多新人是在婚礼的当天邀约大家进行答谢宴,同时将花夜的传统延续。
在花夜上,传统的习俗很丰富,但如今大多简化,但少不了的是对歌的环节。在以前,对歌一定是男女方的亲朋各坐一方,哪边没对上歌就得喝酒。如今由于新人们本身接受汉化的生活更多,对歌的环节略打折扣,对歌分为了男女对唱。不过在藏地,没有不会唱歌的嫂子,没有不会跳舞的汉子,一对起歌来是当天最激情高涨的时候。而这样的喜事自然是响彻深夜。
这雪无人知,
这景不常有
在体验了当地的热情和民风后,酒后特别容易入睡,一睡便到了次日的中午。但因为天气极佳,即使在大雪过后,我们还是决定进沟。
其实,在冬天因为天气原因,玛嘉沟通常不提供车辆上山,得徒步上去,并且景区内也会根据天气情况,选择性放行。但玛嘉沟是一个拍雪极佳的地方,因为从沟外到栈道,一直是沿着小溪上山,这一段拍摄流水与冰凌,雪挂和雾凇都是非常容易出片。
走到半山,会来到第一个木屋营地,在夏季这是搭帐篷的露营地,在冬季,湖面已开始结冰,但远处望去,雪景下的营地和远处的雪山、白云更为呼应。
徒步约1个小时便可以来到第一个海子,这里透过湖面映射出背后的整座雪山。
在初冬,少量的黄叶还未掉落,在深绿和雪白之间增加了几分暖意,提醒着人们这是严寒前最后的奖赏。
在玛嘉沟感受在皑皑白雪是那么的惬意,因为每一步脚印都是由你自己去确定方向,每一步都舍不得踩下,又因为对山里的景色充满了好奇,巴不得走完每个角落。
在玛嘉沟,步行一天是体会不完这里的雪景的,这里没有牧场、炊烟,但这里同样有着童话般的美,它空灵、静谧、广袤、幽远。随着日落的降临,便结束了冬日的玛嘉沟拍摄,但下山的那一刻便许下约定,来年的花季我必定再入玛嘉沟。
玛嘉沟朝洪驿站 联系方式
电话:13548383200
微博:玛嘉沟朝洪驿站
微信:玛嘉沟
地址: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两河口镇玛嘉沟朝洪驿站